云梦县博物馆展示的睡虎地秦简主人“喜”的复原像。
云梦县博物馆展出的家书木牍。
11月5日,观众在云梦县博物馆内参观秦简。
11月4日,市民在云梦睡虎地秦简原址纪念园参观游玩。
云梦县博物馆展出的秦简。
云梦县博物馆展出的中华第一长文觚。(图片均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倪娜 摄)
11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参观云梦出土秦汉简牍展,详细了解简牍内容、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研究情况。习近平说,古代简牍非常珍贵,是我们国家信史的重要实物佐证,要善加保护,做好研究。要不断通过考古发掘,为国家历史提供更多不容置疑的佐证材料。
千年古城云梦,是湖北国土面积最小的县,却是文物大县。眼下,这家县级博物馆火爆出圈。十一月七日,入馆观众络绎不绝,沿着总书记参观的足迹,在出土的秦汉简牍前认真品读,与历史对话。
云梦何以频出惊世瑰宝
走进云梦县博物馆,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二楼陈列着大量秦汉简牍文物及仿制件,形成蔚为壮观的秦汉“百科全书”。
作为最早发现和集中出土秦简牍的地方,云梦目前出土了8批次秦汉简牍,共计3500余枚。
以睡虎地秦简为代表的秦汉简牍,成为云梦的标志性符号。云梦因此成为海内外从事简牍、秦汉史、法制史研究学者心中的高地,赢得“秦简圣地”“简牍之乡”的美誉。
小小云梦,何以频出惊世瑰宝?
为习近平总书记讲解的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先福,站在云梦区位图展板前介绍:云梦因古云梦泽而得名,春秋战国时期是楚王游猎区和楚国别都。公元前278年,秦军攻陷楚国国都后,这里就成为秦楚对抗的前沿,是秦统一六国的南方重要基地。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两次南巡曾来到这里。云梦一度成为区域中心,吸引大量人口聚集,甚至包括来自北方的游牧人群,南北交融,经济繁荣,为后世留下丰富的楚秦文化遗存。
云梦出土大量竹简木牍,也与保存条件有关。考古界有个说法,“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只半年”。这一带地下水位较高,加上楚地有用青膏泥密封棺椁的习惯,竹简木牍及木漆器泡在水中与氧气隔绝,时隔2000余年仍能保存完好。
“今天在展厅内能看到大量精美简牍文物,离不开文物工作者的努力,很多墓葬都是边发掘边保护,在发掘现场就启动脆弱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王先福说。
湖北省博物馆李澜团队常驻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云梦工作站,她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简牍、木漆器等有机质文物,在刚出土时并不“上镜”,需要文保工作者花费数年,经历很多道工序,才能助其焕发昔日光彩,完成华丽转身。
千秋文脉更加鲜活生动
在纸张普及之前,简牍记录下泱泱华夏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云梦出土秦汉简牍,因其特殊的地理空间和时间节点,将我们带回2000多年前秦汉大一统进程的历史现场。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罗运兵扎根云梦五年,主持郑家湖墓地考古工作。他饱含深情地说:“简牍中有宏大书写,也有人间深情。”一枚枚秦汉简牍,为研究多民族统一国家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了不容置疑的佐证材料;时代激荡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个体,更让中华文明鲜活生动——
郑家湖墓地出土的木觚,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中华第一长文觚”,形制罕见,内涵丰富,学术价值重大。觚文为一篇全新的策问类文献,记载有谋士“筡”游说秦王寝兵立义之辞,“纵横”色彩浓郁,再现了一幅东方国家与秦争斗、斡旋的历史画面。长文觚等郑家湖墓地考古发现,展示了秦楚逐渐融合并最终汇入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过程的生动缩影。
“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衷,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展厅中“黑夫”和“惊”的木牍书信,为中国最早的木牍家书。秦楚交战前线,士兵“黑夫”和“惊”兄弟在木牍写下的信,几经辗转交到长兄“衷”手中。木牍叙述了二人出征情况,并索求衣物,还问候了一大批人,从母亲、哥哥到新婚妻子,甚至邻居,并嘱托妻儿照顾母亲,读来十分温情。从中,可窥见秦统一中国大背景下普通人的家国情怀。
睡虎地西汉墓出土简牍,共2000多枚,主要有律法、算术、私人文书等。其中,《算术》是古人科学智慧的精彩呈现,列举的一道算术题显示,圆周率为3.2,证明秦汉之际已认识到比3更精确的圆周率。私人文书记载了基层官吏“越人”的家庭和生活,简牍显示就连父亲去世当天,他还在今黄冈地区出差,办完丧事又马上返岗,可见其应是一名勤勉官吏。简牍还记录,“越人”姐姐去世时,一位叫“熏”的人送来“酒食脯”,“越人”记录在案。等到“熏”去世,他也前往送礼,如此“礼尚往来”记录了十几年。
法制史不能“言必称希腊”
睡虎地秦简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秦简,数量庞大,保存完整,内容丰富,堪称“秦文化百科全书”。其中的法律文书,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最完备的法典。
睡虎地秦简曾入选央视《国家宝藏》及“故宫特展”,入选理由是:1155枚、4万多个工整的秦隶汉字,从战国七雄到秦国一统的历史瞬间,被一位基层小吏“喜”,用最直观的方式保存下来了。
专家研读简文得知,“喜”比秦始皇大三岁,担任过令史、狱史、御史,还曾三次从军。“喜”经常伏案疾书,摘抄了千百条律例。考古挖掘时,“喜”的头下、右侧、腹部和足部堆满了竹简,让人肃然起敬。
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先福说,该馆曾对“喜”的样貌进行3D复原,并进行睡虎地出土人骨综合研究成果,发现“喜”生前有高低肩、颈椎病,经常跪坐对下肢造成了损伤,与他长期从事文史记载、伏案工作有关。“这与此前考古学家对‘喜’作为基层官吏勤勉工作的认识是相吻合的。”他说。
专家称,喜的“工作笔记”中所载秦律,已形成体系,相当完备,被誉为“法史宝库”,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法制文明,证明中华民族曾以优越的法文化长期滋润过东方世界。可见,谈及法制史不能“言必称希腊”。
睡虎地秦简包罗万象,创下多个之最——中华法系之源、最早的官员从政准则、最早的环保法令、最早的传染病防治记录、最早的刑事侦查和法医记录、最早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田律》里有我国最早的生态环保的法律规定,就像今天长江大保护“十年禁渔”一样,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法律答问》用100多个案例对秦律进行解释,其中讲到,盗贼在街上伤人,旁边的人,只要在百步以内不救援,就要受处罚,这是法律对“见义勇为”的强制性要求;《为吏之道》是当时官员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明确规定了官吏有“五善”“五失”……
展厅内,有观众仔细研读简牍译文,不由得感慨:“秦汉简牍蕴含的法律精神润泽千年,至今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冷门绝学”
书写国之信史
“湖北出土简牍80余批,约50万字,是当之无愧的简牍大省。”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任、“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陈伟接受采访时称,我国出土简牍以湖北、湖南、甘肃等地居多,其中湖北地区出土简牍批次多,数量大,种类丰富,年代序列齐全,为认识、研究长江文化和中华文明,提供了珍贵的文物资源和文献资源。
通过考古发掘,一批批重要简牍面世,为国家历史提供了更多不容置疑的佐证材料:随州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竹简,是国内所见时代最早的竹简文物;江陵张家山汉简《算数书》,比《九章算术》至少要早一个半世纪;荆门郭店楚简涉及大量儒家、道家典籍,是研究战国时期《老子》成书及流传过程鲜活的资料;荆州秦家咀墓新发现的一批战国楚简,包括目前最早的乘法口诀实物,距今约2300年。
简牍承载的丰富信息怎样被唤醒?“冷门绝学”如何更好地书写国之信史?
云梦县博物馆实施博物馆展陈提升工程,新设文物魔墙、多媒体动画讲解、3D互动体验,让观众更加亲近简牍书写的国之信史。自去年国庆节试运行至今,该馆吸引各地30余万名观众前来参观。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的文保工作者把实验室搬到考古现场,像保护眼睛一样呵护文物瑰宝。依托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湖北成为全国出土木漆器保护修复“领头羊”,仅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保护完成的简牍就占全国同期出土饱水简牍总量的80%。该中心主任方北松用双手“接续”历史文脉,他告诉记者,要将文物保护当作一辈子为之努力的事业。
陈伟接受采访时介绍,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是国家“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重要参与单位,对出土简牍进行系统的整理、再整理,并与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合作研发“中国简帛文献综合数字平台”,将出土简牍上的“中国记忆”用数字形式永久保存。今后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久久为功,进一步做好出土简牍的整理、研究和阐释工作。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表示,这些古代简牍非常珍贵,作为文物工作者,要不断通过考古发掘,依托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夏商周课题)等重大课题,深化对秦汉简牍等出土文物的研究、阐释、宣传,让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历久弥新,魅力永驻。(海冰、钟毓峰、徐愉舒)
编辑:梁唯雅
责编:胡芳华
审核:杨向明
朱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