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师云首页 / 资讯中心 / 正文

从幼有善育到学有优教 “部市共建”推动上海教育综改迈上新台阶

吃过早饭,晓晴带着2岁多的宝宝来到开在吴江路幼儿园内的“宝宝屋”。听说这家“宝宝屋”以“乐言乐语,快乐相伴”为特色,她特意过来探个究竟。“宝宝开口比较晚,她在这里可以得到帮助,我自己也能学到一些语言教养技巧。”一番“考察”下来,晓晴很满意。

随着上海“新增普惠性托育点”为民办实事项目的推进,社区里的“宝宝屋”正在逐渐增多。而这也是上海近年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一个缩影:在教育部和上海市“部市共建”框架下,从幼有善育到学有优教、从校园全面开放到优质资源辐射,上海勇当全国教改探路者,推动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

呵护最柔软人群

双职工父母临时有事无法看护孩子怎么办?带娃的祖辈能不能拥有一小段舒缓身心的时光?便捷、优质、科学的临时性照护,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出路。

2022年起,上海试点探索“15分钟托育服务圈”。地处上海中心城区、辖区内有0至3岁婴幼儿近900名的静安区江宁路街道率先试点,目前已开放4家社区“宝宝屋”,分别设在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和幼儿园内。

走进开在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三楼的“宝宝屋”,这里空间宽敞、色彩亮丽,孩子活动区域铺设了软垫,还有小滑梯、帐篷、“厨房”等游戏设施,随处可见各类毛绒玩具,孩子们在托育师的细心照看下自由玩耍。

随着“新增普惠性托育点”为民办实事项目的推进,上海目前已逐步构建起以幼儿园托班为主体,普惠性资源为主导的托育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开设托班的幼儿园近1000个,占幼儿园总量近60%,占托育服务机构总量近80%;普惠性托育服务机构863个,占托育服务机构总数66%。

“将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设施建设作为城市更新内容”“社区托育服务和家庭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纳入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内容”……今年1月1日,《上海市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正式实施,实现幼有善育有了更加明晰的法制保障。按照计划,上海2023年还将增加不低于3200个托位,到2025年要实现千人托位4.5个的目标。

夯实学校教育主阵地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充分尊重教育内在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2021年起,上海全面贯彻中央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双减”重大部署,在压缩培训规模、强化培训监管、缓解市民焦虑同时,通过推进作业减量增效、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打造“空中课堂”等途径增强学校主阵地功能,努力实现“孩子们放学后,得有人接得住”。

目前,上海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开展“5+2”(每个星期5个工作日+每天不少于2小时)、“作业辅导+素质活动”相结合的课后服务,参与学生超过133万人,约占学生总数96%,学生和家长满意率突破90%。同时,上海构建课后服务支持系统,约95%的教师,以及约1万名退休教师、专业人士、优质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人员等参与课后服务。

“减”出了时间,充实了成长。依托校本特色项目、特色课程、拓展活动等,各中小学校广泛开展体育、科技、艺术、生命教育、劳动、安全实训等素质教育活动,鼓励教师发挥自身爱好特长,带领学生开展各种“玩中学”“做中学”活动,把课后服务变为了立德树人的“新天地”。

开放式校园涵养城市文化

漫步长约900米的苏州河华东政法大学段,思孟园、格致园、倚竹院、华政桥、桃李园等十个景观节点依次展开,犹如镶嵌于河岸的一颗颗“珍珠”。中西合璧的古朴建筑、青翠与精致交织的花境,吸引市民游客长久驻足。

近年来,上海把推动大学优质人文资源向公众全面共享,作为教育服务“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继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在2021年全线拆除围墙,成为全国首个全面对外开放的大学校园后,上海音乐学院淮海路校区也拆除了沿线违章建筑和校园围墙、修缮了校内6幢优秀历史建筑,打造出一片红色音乐、江南音乐、海派音乐交织共融的文化特色街区。

校园融入街景,文化浸润人心。在推动校园全面开放同时,上海还注重用好大学资源,营造浓厚的城市人文环境。围绕学校历史人文传承、法治文明等,华东政法大学通过举办“苏河明珠”历史文化展,使百年校园成为“党史学习教育大课堂”“法治教育文化大课堂”;上海音乐学院则把课堂、创业平台搬到城市公园和公共文化艺术场馆,通过举办艺术鉴赏、大师课堂等活动,让优秀文化艺术创作为群众带去精神文化的丰厚滋养。

实训基地 甄选模板
赚钱
投稿
客服
QQ扫码/ 点击咨询
微信扫码咨询
寻求
合作
微信扫码咨询
写作
AI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