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拂过,一串串沉甸甸的金黄稻穗映入眼帘,位于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大塘镇种植示范田里的节水抗旱稻,即将迎来丰收。工作人员走进田中,弯腰用镰刀割下一把把稻穗,并向与会人员分享喜悦。相较于广东省内常见的水田,旱田丰收令不少与会人员惊叹。
这一幕在“节水抗旱稻在复垦耕地上的应用现场会”上演。该活动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华南农业大学等指导,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等主办。据了解,这是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院长罗利军团队研发的节水抗旱稻,在广东省首次大规模亮相。
“农业多元化发展的目标,对农业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会上,华南农业大学校长薛红卫表示,作为区域特色鲜明的产业,农业需要针对不同区域的需求、社会发展目标,提供专业支撑。
今年2月,华南农业大学立足广东区域特色,联合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成立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推动解决广东省粮食生产产能不足、水稻种植面积下降、土地撂荒问题日益突出等问题,也为学校作物学科带来新发展。研究院成立后,在广东省积极推广节水抗旱稻示范种植,开展科研攻关,推动种质创新,助力保障粮食安全。
据介绍,本次现场观摩的节水抗旱稻示范点以沙质土壤为主,保水保肥能力差,灌溉条件不完善,很难种植普通水稻。今年4月,在研究院指导下,佛山市三水区澳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引进节水抗旱稻“旱优73”与“旱优78”两个品种,采用机械旱条直播、机覆全生物降解膜旱直播、无人机水直播三种方式,进行示范种植。
不同方式播种的节水抗旱稻均呈现较好长势,株挺叶茂、稻穗齐整。“这一批节水抗旱稻即将收割,亩产量预计超500公斤,超过目前广东水稻种植的平均亩产量。”佛山市三水区澳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坚说。
“通过科学种植,节水抗旱稻的产量、米质能与水田种植的水稻基本持平。”罗利军表示,种植节水抗旱稻在用水用肥、种子用量等方面,降低了成本,帮助农业增值、农民增收。如在种植节水抗旱稻时,采用节水旱管模式,全生育期主要依靠降雨,只浇灌3至4次“跑马水”,减少对灌溉用水的过度依赖。据介绍,相关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与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产业光靠学校和科研机构做,是不行的。所以发展节水抗旱稻,也一定需要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研究院副院长夏辉介绍,在此次示范种植过程中,学校负责理论技术层面的研发,如品种选育。当种子投放到田里后,则需要企业在跟进后续服务、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等方面,发挥作用。
罗利军表示,除了培育适合广东种植的节水抗旱稻新品种外,研究院还因地制宜,研发、推广配套的轻简绿色栽培技术。通过产学研合作,研究院将推动节水抗旱稻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助力撂荒地的规模化复耕复种与扩面增产,积极探索稻豆轮作等创新种植模式。
在夏辉看来,人才培养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一环,研究院将努力培养“顶天立地”的农业专业学生。这要求学生既能做理论研究,又能下田干农活。罗利军坦言,“我们团队刚到华南农大不久,可能研究院里的学生数量并不多,但都会让学生们到田里来参与实践,因为农业人才就是要‘接地气’。”(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谢钰然 费思迎 记者 刘盾)
作者:谢钰然 费思迎 刘盾
本文经 「原本」原创认证,作者 中国教育新闻网,访问 yuanben.io查询【 1K03HQWN】获取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