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专业群是“高水平双层”建设的核心,是推动高职院校深化改革、提高教育供给质量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合格人才为基础,根据产业链或岗位群链的需要和专业群建设的内在逻辑,科学组建专业群,整合校内外专业资源,凝聚人才培养合力,提高服务企业、行业和社会的能力。
一、基于人才培养导向考察专业群建设的科学性
根据专业服务业发展的特点,专业群体的建立不仅可以实现专业门类之间的整合和集群建设,还可以实现“强弱兼备”、“强强结合”、“互惠互补”。正是专业群体、资源共享和校企深度合作的互补优势,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了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选择,让学生在更广阔的专业领域做出选择,多元化的专业方向和丰富的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建设专业化团队的逻辑起点是围绕产业发展培养更多供需衔接的高素质、高素质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专业群建设的目的是整合资源、互利共赢、产学研结合、提高发展适应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对专业群建设进行科学论证和设计。研究专业化群体建设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需要考虑:是否基于学校发展的需要,是否真正满足区域产业的需要,能否为专业化建设带来新的增长点;专业之间的关系是否基于相应的逻辑联系,资源是否可以共享或互补;校内外现有专业、师资、课程、实习和培训条件支持专业群体建设等。这是专业群体建设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有必要邀请政府、行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进行演示。专业群体建设是一项系统改革工程,是学校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既要考虑市场需求,又要考虑人才培养的供给。同时,专业群体是一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组织形式。专业群体的内部构成决定了专业群体的外部定位。不同的专业群体有不同的建设方法,这些方法是基于前瞻性研究、分析和科学论证的。科学分组是充分发挥专业群体人才聚集效应的前提。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必须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主要目标,瞄准经济建设主战场,改革人才培养方式。
二、以整合校内外专业群建设资源为重点
建设专业团队就是要打破专业组织和原有资源的约束和限制,改变现有的以工作为基础培养紧缺型人才的方式。它是一项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活动,包括教学资源、师资配置和实践培训体系。因此,整合和优化校内外各种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是专业群体建设的核心。
1.整合和优化学校资源。专业群体建设应充分发挥集群效应,将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实践培训资源有机整合,加强共建共享。一是课程资源的整合与优化。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学生的基本素质、一般行业能力和专业操作能力都来自课程。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群体的培养目标和“相似的专业基础、相似的技术领域和相关的专业岗位”的原则,整合和优化课程资源,构建“一般专业技能+专业基础技能+岗位核心技能+专业迁移技能”的课程模块,建立“公共平台课程→技术平台课程→专业管理课程→专业发展课程”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形成专业群“低级共享、中级分离和高级互选。”二是集团职业培训基地和平台的整合。高职院校将集中组织和管理类似和相关的实践和教育基金会、专业团体平台和项目,建设综合性、共享性的实践和培训平台。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一体化的教学管理体系。通过该系统获取的教学运行大数据,可以为专业群体的后续建设和提升提供依据和参考。
2.校外资源整合与共享。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组织形式,专业群体的“跨境”特征不仅体现在学校专业之间,还与政府、行业和企业等相关利益相关者相关。在适应和优化高职院校资源的基础上,专业群体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强与政府和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与合作。首先,依托政府和行业企业资源,推进混合所有制、工业院校等办学模式改革,探索“以团建校”、“以校建团”等组团方式,完善学校管理体制和“政策、产业、学习”的多党协调机制,促进多党资源聚集和多学科专业群体共建互促。第二,围绕人才培养,构建政府与行业企业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或中心。政府、银行、学校和企业将建立人才共建、基础共建、教师共建和信息共享的平台和中心,并以该项目为纽带,促进政府之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学校和工业企业。确保高职院校基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动态、产业企业发展人才需求等信息,实时动态调整专业群体,优化专业布局,从而使专业群体更贴近产业发展,提高专业群体的外部适应性。
三、创新专业群建设的管理与运行机制
通过体制机制,可以激发和提高满足社区需求的内生能力。
1.建立专业团体组织实施工作机制。建立专业群体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学校、行业、公司参与的专业群体建设组织体系,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打破专业壁垒,在专业团队建设负责人的指导下,在各专业负责人或领导的分工协作下,实施协同创新,建立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骨干教师的具体组织与实施。成立由学校、行业和企业参与的专业群体建设管理委员会,展示专业群体的建设和发展,根据工业企业用人标准,建立量化、描述性的数据或指标,定期召开专业群体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群体建设进行诊断和改进;确保专业群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紧跟行业人才需求。
2.建立专业群体的质量保证机制。要建立与专业群体发展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如建立专业群体领导制度、专业群体课程与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创新团队等。建立人才培养诊断体系,建立专业群体评价指标体系,促进专业群体内部素质诊断与提升,促进专业群体发展的可持续性。
3.建立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和第三方组织参与的专业群体发展评估和反馈机制。充分利用相关信息媒体和平台的大数据,定期收集分析专业群体人才培养工作状况数据,监控毕业生职业发展,定期发布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突出专业特色和社会功能;构建“政府+企业+学生+家长”和“互联网+”的多元化监控反馈模式,加强社会、工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监督反馈作用,完善专业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监督反馈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宜性。
四、校企共育打造高水平的教师创新团队
在专业团队建设中,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专业队伍建设的坚实基础,是专业队伍发展的根本保证。创建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创新团队也是建设高水平专业团队的任务。一是加强现有教师培训,制定分层分类培训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师服务领域的专业实践和创业能力。特别是要加强专业带头人和专职教师的培训,为专业群体建设提供一流人才。二是引进高学历人才和商业工匠教师,建立高层次、结构化的教师队伍,加入校企联合教育,打造一批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团结高效,培养具有数量和结构优势的专业团队教师队伍。即结合专业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有计划地引进具有博士学位和一定理论素养的高素质教师,制定工业企业技术和工程专家引进计划,建立硕士研究所,以技能硕士为实践教学带头人,通过传递、帮助和引导,提高学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内部引进、外部培训、校企联合培训”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职业组教师队伍。第三,创新教师发展机制。例如,建立健全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将教师社会服务工作量转化为教学时数,并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完善教师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支持和鼓励教师将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落实教师薪酬福利调整的动力机制,建立健全以“多劳多得、多劳多得”为动力的绩效薪酬体系等。通过创新教师发展机制,激发广大教师管理者创业的积极性,促进高水平专业群体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