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策的推动是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源泉之一。在政治的推动下,公共职业教育工作者深化了社会定位、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功能的开发,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一、促进教育发展:由传统层次教育到现代类型教育
国家在明确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后,积极探索并逐步明确职业教育的内涵,共同推进职业教育类型和特色建设。
首先,培训目标强调质量和创新。2002年,国务院文件提出在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型人才;培训目标继续强调“高质量”,并越来越强调“创新”。
其次,培训模式突出了产学研合作与校企合作的融合。2005年,国务院文件提议大力推动培训与工学结合的方式以及校企合作;通过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工学结合,深化产教结合、教育事业合作、教育与培训相结合,鼓励企业深入参与协作教育。经过探索,培训模式最终确定为“产教结合、教育企业合作”,企业合作教育日益加强。
最后,评价标准强调专业性和适应性。“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理论和实践教学技能。在学生评估方面,除了高质量和创新培训的目标外,实施计划还启动了1+X证书试点,使毕业生能够获得文凭和专业资格证书,更加强调专业性。
二、促进人的发展:由短期就业准备到终身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技能培养规格的不同,决定了人才选拔方法的差异。因此,国家积极探索高职院校的招生办法。
一方面,打破高考的单一木桥,加快高等教育的传播,保障高职院校的生源。2005年,上海试点了三所职业学校。2006年,国家一级的面试点是一名新兵。2007年正式实施。随着政策的推动,入学学校和参与学生的数量迅速增加。2012年和2013年,延伸至全国高等教育全球改革试验区省级专业高等教育示范院校和高职院校。2017年,除西藏外,各省(市、区)的职业学校分别入学。
另一方面,推进特色职业教育的大学考试体系建设。9月,国务院文件提出加快高等职业培训课程分类,实施“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核办法。2019年,《实施方案》提出建立职业教育大学考试制度,完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招聘方式。经过试点和综合,职业大学录取的“文化专业能力”的政治方向已经确立。
三、促进社会发展:由主要培养人才到服务社会并重
第一,服务新兴战略产业。《国家创新型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培养高层次、大规模的高素质人才,完善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合格产业人才双重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与此同时,一些专业学校建立了新能源、高端设备生产、生物医药、新材料等行业的研究中心,为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推进区域发展战略。2018年,高等职业学校提供培训和服务,以促进北京的非资本职能,并与政府、行政和商业研究联合建立职业培训联盟,如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产业联盟,以促进区域产业联系和商业合作。促进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发展。
第三,服务大、中、小、微企业发展。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对小微企业的影响,主动为其提供技术服务,稳定其地位。此外,国家大力促进社会学校的管理。实施计划提出,大约需要五年时间才能完成政府向综合管理模式和社会办学多元化的转变。
第四,发展第三产业,例如现代服务业。面对工业现代化对信息技术的需求,高职院校大力培养物联网、移动通信等技能型人才,培养人才,技术服务和技能培训,如云计算技术和应用、移动应用开发和物流信息技术。社会服务管理、精密医疗器械技术、多媒体影视技术等主要领域广泛开放,为生命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