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场深刻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建设好课程思政,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关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立德树人实效的重要标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做到每门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无缝衔接,把关好三重逻辑。
一、价值逻辑——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意义
放眼全球,世界格局风云变幻,全球化、信息化高度发展,我国正逐渐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面临的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纵观国内,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阶层、利益主体、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日趋多样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势在必行。
习总书记曾经说过:“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因此,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和教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强势冲击,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发挥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的作用,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创新的价值回归。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高职课程思政改革不仅要深刻反思“重知识传授、重技能培养,轻价值引领、轻品格塑造”的倾向,切实解决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两张皮”现象,还要不断深化职业教育课程的育人内涵,全面架构职业教育课程的知识、技能与素养“三维”目标体系。
二、要素逻辑——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要素
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素养和能力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见实效,关键在教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着力于教师育人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落实“六要”要求,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殷切希望,也是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素养提升的标准和方向。教师只有政治强、情怀深,才能坚定政治立场,坚守育人初心,始终心系国家和民族,关爱学生成长,注重强化各学科专业的社会价值与时代意义;只有思维新、视野广,才能不断创新教育手段和表达方式,科学拓展专业教学广度与深度,在带领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教育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与全球意识;只有自律严、人格正,才能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感染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相较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接触交流机会。师生多元教学互动情境中,教师展现出来的政治觉悟、眼界胸怀、品行操守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师思政育人素养的培育提升,是课程思政建设水平提升的前提和保障。另一方面,践行“同向同行”理念,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关键是推动各类课程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各课程之间是协同配合、相互“搭台”,还是各自为政,甚至相互“拆台”,关键还在于任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育人能力。教师应意识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思政课教师的“专利”,学校每个专业的每位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每个学科的每门课程也都富有育人效能。任课教师应深化对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认识,主动挖掘本学科课程中的思政素材,自觉增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常怀思政之念,心存树人之志,将“课程思政”内化为自己的理性自觉,不断锤炼提升自己的“育德育才”基本功和驾驭能力,既做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教书匠,又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三、方法逻辑——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路径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树牢立德树人总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高校应该注重课程建设的创新发展,与时俱进的结合时代特色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挖掘各个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结合时事政治,创新教育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将课程思政这一教学目标落实到位。
课程思政的教育工作需要保证教育内容的及时性及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其中教育内容的及时性是指应该立足当前的国内外时事,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塑造,培养其爱国主义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学模式的灵活性是指在思政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将繁琐的学习内容、学习理论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趣味性故事,并号召、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实现知识的学以致用,落实“立德树人”理念,从而提高全社会的道德素养。
高校应该加强合作探讨,齐抓共管,共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体系建设。学科与学科、学校与学校之间增强联系,以研讨会、专题讲座等方式有效沟通教學内容,相互吸收和借鉴,充分挖掘各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思想政治元素,与本专业紧密结合,寓教于乐,增强学生主动汲取知识的热情。
(二)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课堂吸引力
单纯地思想政治教育难免有些枯燥乏味,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虽然蕴含的智慧与精神成果促进了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但是在具体的学习与接触过程中,一些高校学生仍然出现兴趣不足,难以找到理论和现实的结合点等现象,造成在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的敷衍应付现象,不利于高校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与道德品质、政治意识的培养发展。
基于这一现状,高校应该努力进行课程创新,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努力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教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外,不止限于思想政治课程,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应当渲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保证教学处处有德育,处处讲道德,与时俱进,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生动具体的案例呈现出来,以新鲜的社会热点问题引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借助新兴媒体等工具,将课程内容生动化、信息化,配合专家讲解、案例剖析、教师点拨,让学生们在课程中自觉的形成道德判断和价值认同,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思政内容,进行价值反思。
丰富的思政内容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方式予以呈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科学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思想政治课堂吸引力。课程思政有效打破课堂学科限制,无论是在专门的思想政治提升课,还是在各个专业的课堂上,构建起具有吸引力和教育力的思政内容,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三)加强师生交流沟通,提高教师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者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者、指路人,其自身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思想道德素养,以身作则,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尤其是对课程思政教育而言,需要将各门课程与思政内容相结合,所以,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要求就更加严格,不仅需要高校教师具备专业领域的能力,自身还要熟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高校应该做好把关,严格提升教师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教师是大学生们言行举止的模范,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