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12日,由教育部和福建省政府联合主办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推进会”在福建福州举行。近年来,福建省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升级培养模式、改善课程体系、推动校企合作,取得了显著效果。
亲产业,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
走进福建集美职业技术学校,占地约600平方米的机器人焊接(厦门)培训基地尤为亮眼。“在这里,除了验证书本理论之外,学生还能完成包括设计、制作、检测等在内的一系列工艺流程。”集美职校专业技术中心副主任陈文泉说,“实训基地尽可能帮助学生达成技术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学校+车间”叠加教学,集美职校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福建着力提升高质精准人才供给、打造职业教育升级版的一个缩影。“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职教就是抓发展。”福建省教育厅厅长黄红武表示,“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升级,加快构建‘亲产业’专业结构非常关键”。
加强校企合作,“二元制”改革成为亮点。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招生方案,企业提前介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解决校企人才培养“产销”脱节问题;着眼人才培养,“现代师徒制”应运而生;建立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确定8大类、13个重点领域的鼓励增设专业,以及布点过多和毕业生就业亮牌警告的19个限制增设专业。
2015年,福建全省职业院校输送技术技能人才24.02万名,职业院校成为产业大军主要来源;全省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建专业数占总数的68.37%,校企合作开发教材1018本,共建课程27457门,人才培养精准度进一步提高。
造饭碗,突破人才“天花板”
高校毕业生年年上演“史上最难就业季”的情况下,福建职业教育的一组数据颇为亮眼:2015年,福建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6.8%,高职毕业生同样在96%以上。
27岁的陈勇从中职学校毕业第二年,就在一项全国性汽车服务技能大赛中获冠军,如今是令人艳羡的“镀金蓝领”。“只要你有技术,就不怕没有用武之地。”陈勇年轻的脸上写满自信。
“职业教育不仅是‘找饭碗’的教育,更可成为‘造饭碗’的教育。”黄红武表示,据统计,近50%高职学生、90%左右中职学生来自农村及城镇经济困难家庭,“通过全面实行中职免学费制度,构建完善的学生奖助体系,让毕业生实现就业,获得稳定收入”。
从2014年起,福建在全国率先实行春季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考试改革,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进一步拓宽。2015年,福建新增4所应用技术类本科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覆盖35种类别、工程硕士覆盖30个领域。“中职—高职(专科层次)—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体系正在加速形成,制约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天花板”正在被突破。
目前,福建54.7%的高职毕业生、85.23%的中职毕业生在当地就业,成为“留得住”的本土人才。
扩产业,多元合作做大职教“蛋糕”
2015年,一个三元互动、跨界融合的职教集团在龙岩成立。集团由闽西职业技术学院联合龙岩卫生学校、市属4家医疗机构共同出资2亿元创办,探索多元投资主体共建职业教育集团改革,直接指向龙岩市急需的医学护理类技术技能人才。
无独有偶。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寻求抱团发展,先后与4家民办医院联合组建莆田医疗卫生职教集团、与莆田市珠宝协会共同成立上塘珠宝玉石学院。
“职业教育的跨界性决定了其与产业、行业、企业的天然联系。推动职业教育取得更好更大发展,关键在于促进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黄红武表示。
2015年,福建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多元投资主体共建职教集团的通知》,引导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主体,以资本为纽带、以行业为龙头,组建企业法人型职教集团。2015年12月1日,《福建省促进闽台职业教育合作条例》正式施行,成为大陆首个涉台职业教育合作的地方性法规。依托省内重点建设高校和台湾高水平大学,分别在两岸设立理工类、人文社科类等4个福建省师资闽台联合培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