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大英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高度重视教育对口帮扶援助工作,探索建立“四个三”机制,着力在畅通渠道、后勤保障、人员选派、工作质效上下功夫,帮助受援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建强师资队伍、提升教育质量。
一、突出援助渠道,三种方式畅通援教“快车道”
开展“校对校”对口帮扶,组织县内优质学校蓬莱小学、实验学校分别对口帮扶理县木卡小学、桃坪小学,从学校管理、教学教研、教师培养、学生教育、基础建设等多方面开展工作。帮助木卡小学探索形成“二七一”教改模式,3名教师成长为县级名师,教育质量跃居全县前十;帮助桃坪小学培养县名校长工作室成员1人、州教学名师1人,2017年被评为四川省文明校园。开展支教工作,先后选派援藏援彝教师32名(其中领导干部4名、党员教师8名、教学名师6名),到马尔康市、理县、盐源县、普格县等县城或乡镇学校支教,充实受援学校师资力量的同时,将原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育管理经验带到受援学校,助力创新发展。实施藏区“9+3”免费中职教育,在大英中职校开设旅游、计算机、汽修班,接收培养藏区“9+3”学生544人,已完成学业435人,其中参军47人、升学142人、公招48人、内地稳定就业5人、自主创业35人、学校对口安置158人;发展学生党员28人。
二、突出人文关怀,三重保障当好援教“后勤部”
强化组织保障,成立教育对口援助帮扶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充分调动有关职能部门主动性,形成县委政府全面领导、教育部门主管主抓、责任学校具体负责的三级联动保障网络。强化服务保障,严格落实《四川省援藏援彝干部人才管理办法(试行)》,对援藏援彝教师的福利待遇、抚恤救助、评职晋级、子女入学就业等问题予以充分保障,切实解决后顾之忧。坚持每年实地看望慰问援教教师,发放慰问金(慰问品)近10万元,优先晋职晋级20余人次,解决子女进城入学4人。强化激励保障,常态保持与受援单位的联系,动态跟踪援教教师工作情况,加强管理考核,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及个人予以表扬奖励,并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宣传报道援教教师先进事迹13人次。
三、突出援助质量,三道关口提升援教“战斗力”
高标准严把推荐关,坚持优中选优原则,严格选拔标准,注重将师德高、业务熟、能力强、作风实的领导干部、党员教师和教学名师作为援教首要推荐人选。重考察严把审核关,由县委组织部、县教育体育局联合成立专审小组,深入相关学校,通过与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家长等访谈交流,对拟援教教师的政治、品行、廉教、能力进行实地考察、甄别筛选,确保选人零失误。强培训严把出口关,组织召开培训会、动员会,邀请往期援教先进现身说法,对援教教师进行理想信念、民风民俗、援教纪律、师德师风培训教育,确保在支教岗位上“叫得响”“立得住”“过得硬”。援教教师获得全省和受援市县表扬奖励达33人次。
四、突出工作质效,三大举措打好援教“攻坚战”
加强学校互动,健全对口援助帮扶工作机制,要求双方校长至少每月电话联系一次、每年互访一次,共商学校发展大计;帮扶学校每学期至少派一名中层以上干部,到受援学校帮助制定发展规划、指导教学教研;受援学校每学期派一名中层以上干部到帮扶学校蹲点学习。结对校共建教学团队和名师工作室3个,开展联合教研6次、联合课题研究2个。加强学生互助,鼓励双方学校学生通过电话、书信、微信等形式,广泛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结对交友,共同举办兴趣社团,开展“手拉手、心连心”互助互访活动,促进学生互帮互助、共同成长。将帮扶范围延伸至学生家庭,帮扶学校23个经济条件较好家庭和受援学校贫困学生家庭建立“结对亲家”,通过捐书捐物捐钱、购买农副产品和提供技术支持等多种形式,解决结对家庭实际困难。今年疫情期间,部分家庭向“结对亲家”邮寄口罩、洗手液等防疫物资价值1.5万余元。加强资源共享,通过开展远程教学、共建教学资源库、共办教研活动等形式,促进教学资源共享。蓬莱小学发挥省青少年科技示范学校优势,指导木卡小学发展科技教育,初步形成科技教育办学特色;实验学校将新一轮教改形成的优秀教案、课件、试卷等成果,全部无偿提供给桃坪小学使用。各帮扶学校尽量压缩自身各项开支,向受援学校捐赠现金、文体用品、办公设备等10万余元,帮助受援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校园环境、提升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