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企业家精神之灵魂,合作是企业家精神之精华,学习是企业家精神之关键,诚信是企业家精神之基石。”如何培育当代大学生创新、合作、学习与诚信的企业家精神品质?
“大学生创业项目还是需要置身商业回报场景中打磨”,这与创新创业及创新创业教育去功利化是否矛盾?
跨越时空之限,最大限度联动各方资源,校企协作成功标志何在?
企业家之眼看创新创业精神
“一旦创新成为信仰,一切险阻都将化为坦途。”创新创业时代,大学生的创造潜能被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创客也逐渐被赋予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一代。
为实现大学生创客创意产品化、产品商品化,让其知晓如何进行融资、市场营销及商业模式设置,高校逐渐加大邀企业家进校力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日臻强化。但如何使大学生创客精神更进一步与企业家精神相契合,常规课堂教学似乎还欠缺一股力量。
大四那年,果断放弃了年薪16万元的日本电装公司提供的工作机会,陈创还是选择了投身于自己喜欢的事业中——创业。“实际上,刚考上华南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时,也曾想毕业后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找一份好工作。”陈创说。
但由于父辈多从商,陈创痴迷创业。大二,陈创花了一大笔资金从别人手中接过校内的打印店、水果店及二手书店,然而次年学校就要回收全校所有物业作统一规划。“这是一次血淋淋的投资教训”,好在陈创从中总结了一套自己的投资理念和途径,依旧敢于在创业路上继续探险——与友人联合开设了全国首家大学生连锁西餐厅,成立了专注做90后项目投资管理公司——“种子裂变器”,要让最懂90后的90后做90后的投资人。
“创新创业需要一种忘我精神,勇于风险投入,才可能成功。”郑州大学校友、河南汉威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红军以社会企业家过来人的身份,向创业学子建议“要锻造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品质”。
何为企业家眼中的创新创业精神内涵?嵩山资本总裁张涛以自身经验剖析:“大学生创客往往容易求快、求多,但欲速则不达,唯有脚踏实地,专注做好某个领域,或有成功可言。”此外,善于学习是企业家精神动力,执着才是企业家精神本色。
“创新创业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企业家精神高度契合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谷建全指出。
企业梦凝聚中国梦,国之富强需要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民族企业支撑和共建。对此,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兴成强调,培育具有创新、冒险、合作、敬业、学习、执着及诚信的企业家精神的大学生,是校企合作育人的着力点。
从“无人问津”到项目利好
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创业项目“睿航无人船”最初设想是,采用GPS定位技术,巡航在某一水域中,并将水体污染地理位置和污染源实时传送回基站。然而,市场上首家环保无人船研发生产企业早在2010年就已成立。因而他们的项目尽管有技术但无人问津。经过路演分析,点评专家建议该项目向娱乐方向调整——水底拍摄。通过调整,最初的设计方案“面目全非”,但却也因此得出了最接地气和市场化的项目模式。
“大学生创业项目最大的问题是,有创意而市场小,有了产品却销售难。”任红军一言以蔽之,大学生创业项目最终还是要靠市场存活,而不能指望“输血”。
当前,大学生成为创新创业时代主力军,如何以符合新青年的方式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新开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维国别有深意地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
“那是我在郑州大学电机系(现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当辅导员期间,每年元旦各个院系都要组织活动,一般都是以传统文艺活动模式为主。但电机系则不走寻常路,在系主任的支持下,发起一项创作智力电子游戏工具活动,激光枪、电子钓鱼器以及电子篮球等至少几十种创意产品充盈了整个电机系。”杨维国回忆,后来清华大学河南同学会还来租用了这些游戏设备。作品成了商品,学生创造积极性空前高涨,全校创新氛围也空前活跃起来。
更多“云平台”助力校企协同
“近4个月时间,调动了570余位企业导师,开展了200余场训练营活动,辅导项目约3500个,为全国约2000余所院校提供了项目评审、训练营等公益服务。”随着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有序推进,目前进入国赛前的高度预热期——省赛阶段,各地各高校创新创业训练营活动此起彼伏,几乎每两天就更换一个省份的高强度工作量,让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投资服务联盟(简称投盟)理事长王蔚直言,“尽管如此,还是依然无法满足更多高校的需求。”
设立校企协作平台、引进企业导师不是难事,难的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时空限制下实现校企资源的最大化对接、突破校企协作运营效率低等瓶颈?
“‘全球创新创业项目云端路演平台’是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能够实现海内外创新创业资源快速汇集、云端展示和线上撮合的云端路演服务平台。”论坛上,郑州大学教授孙学敏宣布这一由郑大云创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成果,将以“郑大云创,服务双创”为宗旨,探索郑州大学服务双创的独有模式。跨越时空,创业导师或可不必始终“在路上”。
而随着创新创业活动在高校日益深入,组织形式和技术手段也亟待创新升级。一些服务机构也开始谋求“自造血”,如,投盟秉持公益精神,为高校研发出具有直播、点播及互动等核心功能,能满足多方实时互动、资源共享需求的“IPEI(创智共享平台)智能终端”,旨在打造“线上+线下”立体互动服务模式。未来,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讲座、训练营、评审等都能在全国范围实现互联互通交流。
当各类校企协作平台越来越成为高校创新创业与社会资源联动的有力抓手,其协作内容由广及“实”,如“全球创新创业项目云端路演平台”“IPEI智能终端”上线落地,助力校企协同探索科研成果转化,才能使创新创业的最后一步落稳脚跟。
高校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中越来越迸发出巨大能量,如哈尔滨工程大学自主研发的“点触云安全系统”项目,使用户通过点击、拖拽等方式在特殊处理过的组合图片中识别特定区域的意义,进而解决了一般人工智能对媒体信息实际意义识别难的问题。目前,在阿里巴巴和创新工场等帮助下,该项目已悄然跃居国内最大的第三方安全验证码服务提供商。
大学生创业成果无限,成果转化还重在校企协同。未来,如何提升校企协作合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的示范效应,校企融合潜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