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内11所“双高计划”院校和3所顶尖中职学校的党委书记、校长们,齐聚广报中心,参加“2021校长论坛——职业教育如何提质培优”,共论广东职业教育发展大计。受聘成为广州日报求学指南教育智库的特聘专家们,就产教融合、改革教师评价、传统专业升级、提升就业质量、深化中高职衔接等话题发表真知灼见,对广东职业教育未来发展颇有裨益。本次论坛由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广州日报社联合主办,粤传媒、广州日报求学指南承办。
撰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曾俊、林霞虹、刘晓星、王婧、谢泽楷、伍仞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卢坤建:
产教融合的前提是有效的技术服务
卢坤建表示,该校已形成产教融合的“152”模式:1个平台、5个合作、2项提升。
“1个平台”即产教科有效融合多元协同一体化智能平台,“5个合作”即做优混编师资团队,打造共享教学资源,提质学生就业创业,增值多元社会培训,做实技术研发服务,“2项提升”即提升学校人才培养水平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提升学校满足和导引企业利益诉求的能力。
卢坤建认为,学校必须面向学生将来有可能要面对的技术岗位,而去进行技术服务。在技术服务的过程中,形成成果,反哺“产”和“教”,从而使得技术服务在满足企业需求的过程中,能够满足人才培养要求。因此,他强调,产教融合的前提,是有效的技术服务。学校在产教科融合过程中,要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企业的需要,从而让学生明白未来就业创业的方向和自身优势。另外,产教融合绝对不是权宜之计,而必须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会生态。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校长何友义:
企业车间与学校教室“互通”
何友义说,产教融合经历“产教结合-产教联合-产教融合-产业学院-命运共同体”几个阶段。他指出,现在产教融合进步很大,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仍处于较浅层次,“学校热、企业冷”、校企合作程度不高、企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等问题凸显。
他认为,需要从整体上解决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的“错位”与不适应问题。面对不同的行业企业,番职院采取了不同的合作形式。第一种,面向产业链产业集群,建立职教集团;第二种,面向龙头企业产业园,建设产业学院。第三种,面向中小微企业,则要有小精灵的项目合作载体。他所期待的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这样的:企业大门与学校校门“对接”,企业车间与学校教室“互通”;企业设备与学校课堂“共用”,企业的图纸与学校的黑板“同辉”;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同教”,企业员工与学校学生“同学”;企业升级与学校发展“同频”,企业的贡献与学校人才培养“同步”。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温希东:
校企合作要让企业看到利益
温希东认为,校企合作要让企业看到利益,才有积极性。去年,该校成立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就有看好健康养老行业的知名企业积极要求合作。“企业有人才需求、技术需求、市场需求,学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招生等方面要多为企业着想。”他说。
他介绍了校企合作的“深职模式”:立足深圳区域优势,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前沿,支持联合世界500强或行业领军企业,建设特色产业学院;校企基于“九个共同”,合力开辟人才、技术、市场三个新高地、新空间,探索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目前已与华为、阿里巴巴、比亚迪等合作建成了11个特色产业学院。他表示,接下来将完善机制,建立特色产业学院理事会,构建校企合作权责机制、多方联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良好的利益协调共享机制、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出台系列规章制度,为特色产业学院开展协同育人、协同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校长吴浩宏: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经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和生命线。”吴浩宏表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越发重视,不断在重要会议和政策文件中明确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表述。良好的产教融合实践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据悉,白天鹅酒店的员工70%以上都是该校培养的,广州所有星级酒店的行政总厨超过80%也出自该校。他分享经验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本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一个推倒围墙,课程重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现在,该校已进入校企一体化共同打造课程的阶段。他透露,学校将以国家提质培优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着力推进三大计划:创建全国示范性职教集团,与企业共建产教融合示范区,创新国际合作模式,实现中华文化海外传播。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黄仕初:
产教融合有3个关键点
黄仕初表示,这些年该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比较大的进展,与一流企业合作得比较好,校企之间有战略合作。“入选‘双高计划’的高水平专业群,订单班和项目班的学生比例超过80%。”
在此基础上,黄仕初认为,产教融合深入开展的过程中,有3个方面非常关键,“互利双赢”,即在校企双方合作中,企业是要提高效益的。“优势互补”即企业有技术标准,学校有人才资源,有技术支持。“利益与共”即要形成利益共同体,谁离开了谁,都会遗憾,会觉得是一种损失。
在激发教师积极性方面,黄仕初介绍说,近年来,该校发展比较快,其中一大原因与改进教师考核、评价和奖励措施有关,借此调动了学校老师的积极性。“学校主要抓3个方面:一是基本表现,二是业绩贡献,三是奖罚分明。”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校长马仁听:
师资融合是产教融合的关键
马仁听认为,产教之所以融合不深,其中两个维度是关键:产教之间的要素是否有机融合,产教融合的运行平台和运行机制是否完善。“如果专业设置与产业脱节,产教融合就失去了根基,专业也就没有生命力,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就无从谈起。”其中,要素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专业融合、教学融合、师资融合三个方面。他透露,学校所办的专业中能对接到轨道交通领域的已占80%,各大公司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反馈都非常好。
但他认为,如何把新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依然是一大难题,因为这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同时,如何推动师资融合到校企合作中,也是一大挑战。
在改革教师评价方面,他表示,学校加强职称评审改革,充分发挥职称评审杠杆作用,实行绩效贡献导向制,“我们在进行教授述职,还计划试点绩效末位制,特别是教授岗位越来越少时,必须让教授感受到压力”。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肖冰:
打破边界,搭建平台
“我们的想法是,打破边界,搭建平台。”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肖冰认为,高职教育今后的发展不是通过要素的投入,而是通过要素的创新,发展模式也要随之变化。“双高计划”是以专业群为基础,打破专业的边界;校企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型企业都是打破教育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边界。她介绍,学校也在探索把校内资源尽可能地向社会和企业开放,以能够获得的外部资源来配置内部资源。
此外,要搭建能够把教育供给侧和教育需求侧结合起来的平台。比如,学校推进以广东—亚琛工业4.0应用研究中心为龙头,利用学校15个左右的省市级平台,再建一批校级平台。“搭平台、建团队,尽可能拿企业的项目回来,进而培养人才。”她说。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校长黄永宁:
要提高校企对接的深度和广度
黄永宁认为,广东产教融合走在全国前列,率先打造职教集团、联盟、产业学院、产教融合企业和工程中心、大师工作室等,形成多元产教融合模式。产教融合要继续发展,关键要提高彼此对接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命运共同体,一方面要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发挥院校服务生产和社会的作用,才能有效解决“一头热”的问题。学校要主动联系、服务企业,才能使企业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也才能真正发挥学校服务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长期与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南方航空公司、白云国际机场、广州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等40多家国内航空运输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实习就业等方面开展合作,包括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技术服务、企业培训员工等。毕业生质量好,专业对口率高、起薪高、离职率低。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校长何汉武:
对接新业态培养人才
新科技变革和新产业形态催生了新职业。相关领域从业人员需求大幅增长。职业院校应该科学定位,对接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职业等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以既有专业为基础,通过调整优化,对传统专业进行数字化改造,重构课程体系,对接新职业岗位需求,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和标准,实施三教改革。一是加强专业机构优化调整,推动学校整体专业设置,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求。合并或停招了部分传统专业,增设“数字展示技术”等9个新专业;二是加强传统专业的升级改造,重塑专业课程体系,适应新职业对人才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的新要求;三是加强教师培养培训,通过引进新教师、在职培养、下企业实践等,提高教师的数字化(信息)素养,适应专业数字化建设对教师新素质、新能力的需求。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江洧:
将完善职教集团化办学体系
江洧介绍,近年来,该校与多所优质中职学校开展了紧密合作,启动了“中高职三二分段对口自主招生”工作,满足了较大规模中职生的升学需求,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师队伍培养、学生技能大赛训练等方面有着良好的互动;双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点、加深合作,为学校良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未来学校将在前期合作模式的基础上重点进行两方面的探索:一是通过搭建信息服务载体,加强与合作中职学校信息交流互通,实现中高职学校资源共建共享;二是完善职教集团化办学体系,搭建全方位、多层次、多功能的各类优质产学研用服务平台,有效整合集团各种资源,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漆军:
三方面将进一步探索中高职衔接
漆军表示,高职和中职在招生上有很多合作,和以前相比已经取得较大成果,如目前已经提供了“三二分段”“自主招生”和“3+证书”等多种招生形式,高职已经有30%的学生招自中职,不过未来还可以在三个方面进一步探索:第一,中高携手宣传招生。比如高职招生工作可以下沉到中职,共同宣传,让学生像了解中职一样了解高职;第二,中高衔接,畅通学生。进一步完善中高职衔接标准,同时可以把高职适合课程下放到中职,实现课程真正无缝衔接,畅通学生发展通路;第三,中高融合,吸引学生。如高职教师可以下到中职带动中职教师、中高职共同建设实践基地,中高职共同开发教材等,通过技术技能的一体化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吸引学生不断发展。
对于如何提升2021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他表示,将狠抓就业指导,提高学生就业意识;搭建就业平台,提供就业机会;深入培养改革,提高就业质量。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副校长汪小根:
中高职衔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就中高职衔接问题,汪小根说:“首先要明确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由各个岗位形成,每一个岗位中,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也不一样。由岗位细化到课程中,在中职和高职的每一门课程中,目标、内容都不一样。在这方面,要做好与中职学校的研讨,商量教学和教材内容,为中职学生做好服务。”
“比如中职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高职要为学生做好服务的话,就要根据企业需求去设置课程,也要帮助企业教师更好地实施教学。”他总结称,中高职衔接要根据不同的渠道类型,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方面具体分析,精准对接,畅通人才衔接和培养。
佛山市顺德区中等专业学校校长黄瑞兴:
中高职、企业三方联合培养人才
黄瑞兴介绍,该校对于中高职对接培养、融合招生,在广东省内开展得比较早,为中职生打开了升学通道,真正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职业教育真正服务于国家的产业发展。他表示,广东省中高职联合培养走过十多年,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但我认为最走不出的问题有三个: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不对接、课程不对接、企业的参与度低。我的感觉和我所掌握的资料告诉我,我们中高职联合培养、联合招生走了这么多年,还是达不到我们设计时的目标”。
黄瑞兴说,该校从前年开始以岗位定做为核心的中高职、企业三方联合培养,就是培养高级技工和基层管理干部,除了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以外,中职、高职、企业三方联合开展课程。并且按照产业需求建立项目工作站。“和我们同期开展的学校相比,还是有成效,最终效果怎样,还需要时间检验。”
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校长冯子川:
希望中高职衔接更多“自由恋爱”
谈及学校在“双精准”专业建设上的收获,冯子川表示,在“双精准”专业建设过程中,通过引企进校,共建校企合作生产实训车间和产学研工作室,共同将企业岗位从业标准和工匠精神、职业素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做到培养方案共商、培养过程共管、培养效果共评、培养成果共享,最终实现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促进了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
冯子川说,“双精准”专业建设还促进了专业教学改革。“双精准”专业建设推动了工作室课堂模式的实施,“把课堂搬进工作室,让学生上课就是上岗”。但他指出,现在学生的选择余地不大,“希望在中高衔接方面,能够更多 ‘自由恋爱’,让学生有更多选择,升入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高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