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导师课间小组讨论。 王丹丹/摄
本报记者 罗 琦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时代的潮流!是时代的呼唤!是时代的最强音!
当这股“创风”潮奔涌而来,不仅激发了无数青年学子的创新创业热情,也预示着我们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创”时代。
当下,全区高校已将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创业研究和创业辅导工作实现深度结合,各种创新创业的新举措接踵而至,努力为学子们营造更多创新创业的空间和沃土。
“创新创业”的春风,正在八桂高校劲吹,一场别开生面的创新创业竞赛,正在热火朝天展开。
A 应势课改 “创风”渐浓
无论是大众创业还是万众创新,两者提倡的皆是一种理念,奋发向上的精神和锐意进取的姿态。
面对“创风”潮,我区高校竞相开展教学改革探索,积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2015年秋季学期伊始,当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大一新生拿到《人才培养方案》时,发现这方案与师兄师姐们的有着显著不同——在教学计划进程表中,新增加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创新创业课程部分,要“积攒”够8个创新创业积分才能毕业。
同年5月,广西财经学院率先在全区高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新创业系列课程,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积极探索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和管理新途径。
至今,我区高校开设创业指导课程的共有63所。部分高校已逐步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的高校已将《创业课》列入必修课或必选课,纳入教学计划和学分管理;还有高校在原有就业课基础上扩充了创业课……
比如,广西医科大学在设立《大学生创业基础》等必修课的基础上,增设了《大学生创业案例分析》选修课,同时引进专业培训机构培训20名骨干教师,强化教师教学技巧和能力;百色学院将《创业基础》课程纳入公共必修课,成立就业与创业教研室,并邀请专家、用人单位代表、校友等组建校外专家团,建立了就业创业导师制。
B 创新载体 志在创业
近年来,各高校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广西大学、广西财院等有了创新创业学院;桂电建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实践基地……
目前,全区高校共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创新创业园及场地251处,占地面积上10万平方米,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
各高校在夯实基础设施之时,更主动探索升级教育载体。
2014年12月,一个以桂林最具特色风景命名的“广西漓江学堂”诞生。这个广西首创的课程联盟,由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联合发起成立。学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将在线课程、虚拟仿真、综合实验、课程竞赛有机融为一体。
学堂的创立,得到广泛“点赞”,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广西师范大学、桂林医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等10多所高校先后加盟,在线课程也从原先的6门增至11门。
通过学堂培训,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参加全国电子大赛屡获佳绩。
2015年12月,广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正式成立,区内59所高校与74家企事业单位“结盟”,共同探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路子。这标志着我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跨入“抱团发展”的合作时代。
在这里,学校各专业之间、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行业之间、学校与社会团体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在这里,受邀的企业家和创业校友会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对接;在这里,创新创业的“牛人”们可一同分享实践得失,群策群力……
C 奇思妙想 “创意”花开
可盈利的智能分类垃圾桶、一块钱便能去旅游的服务平台……这一个个创新奇思妙想和五花八门的创意产品,出现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选拔赛现场,评委与观众为之震撼。
大赛吸引了全区31所高校上千名学生、135个项目参赛,一支支创新创业团队“你方唱罢我登场”,过关斩将,最终决出金奖14项、银奖35项、铜奖86项。
如火如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只是近年来我区着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缩影。
我区每年均多次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和学科专业竞赛,以比赛为抓手,推动各高校深化相关学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2年始,我区全面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目前覆盖了全区所有本科院校,累计资助项目近8600个;在人员、场地、经费、创业指导和服务等方面出台多项保障措施。
在多方的大力支持下,创新创业已然成为一种新的校园文化潮流,创新创业实体遍地开花:广西大学学生开发的在建隧道施工人员定位系统有效提高了施工人员的安全保障,即将投入实际应用;桂电学生研发的家政服务机器人,可通过语音控制机器人完成端水、开关电视、拿拖鞋等服务……
恰同学少年,待明日破浪。当下,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正牢牢把握契机,砥砺自我,厚积薄发,争做创新创业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