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为期4天的中国(河南)—中亚五国农业国际合作论坛暨中国—中亚五国养殖与动物疫病防控国际合作高端论坛在郑州闭幕。本届论坛以“跨界融合·开放共享——推动现代农业合作发展”为主题,弘扬“上海精神”,全方位深化中国—中亚五国友好关系和农业等各领域交流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线上线下共襄盛会。本次论坛由中国工程院、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亚五国驻华使节12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6人,中国和中亚五国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专家代表等20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论坛。副省长霍金花、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邓秀新、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隋鹏飞等中亚五国驻华使馆官员出席论坛开幕式。期间,省委书记王国生分别会见了出席论坛的中亚五国驻华使节和两院院士等嘉宾。
加强高端智库建设。论坛期间,16位院士和专家学者一起,对中国工程院项目《中亚五国养殖业与疫病防控合作的战略研究》《中部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以适度规模化生产为目标的土地承包权退出机制研究》《中国畜牧业绿色发展战略研究》进行了论证,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积极推进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建设和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为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智力支撑。本次论坛框架下共举办9个分论坛,涵盖作物学学科建设与现代农业、林业与林学学科发展、养殖与动物疫病防控、农业工程学科与现代农业、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与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畜牧学学科与智慧牧业、生物学学科与现代农业、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植物表型、作物模型与智慧农业”创新等主题。
推动重点领域合作。助推农业国际合作。论坛期间举办了河南省走进中亚情况说明会,河南农业大学、黄泛区实业集团、贵友集团、万邦国际集团等多家涉农单位与中亚五国共建现代农牧学院、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产业合作区等。中国和中亚五国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建好用好合作机制,利用现有双边合作渠道,深化在上合组织、中国—中亚五国框架下的合作,为双方农业合作提供更坚实保障;做实做新科技合作,加强在种质资源、畜牧兽医、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旱作农业等关键领域的技术交流,让双边合作插上科技的翅膀;拓展深化经贸合作,积极探索新形式新业态的合作模式,特别是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挖掘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合作潜力,聚焦潜力产业的全产业链合作。
助推畜牧业高质量。中国畜牧业在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牧业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存在产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支撑保障体系不健全、抵御各种风险能力偏弱等问题,中亚五国在发展畜牧业和养殖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但目前以小规模分散养殖为主,缺乏大规模繁殖和养殖的企业。加强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养殖与动物疫病的防控合作,有利于各方提升畜牧业合作的创新,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中国和中亚五国将以此次论坛为新起点,基于互利互惠、优势互补、深化合作:加快构建现代畜禽养殖体系,健全产学研联合的攻关群体,加强良种培育与推广,健全饲草料供应体系,不断增强畜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将动物疫病的防控作为防范畜牧业产业风险和防范人畜共患病的第一道防线,着力加强防疫队伍和能力建设,形成防控的合力;加快构建现代加工流通体系,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满足各国人民多元化的畜禽产品的消费需求。
助推教育科技融合。充分利用现有双边合作渠道,深化在上合组织—中国中亚五国框架下的合作,融合中国工程院、高校和企业产学研三方的优质资源,为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合作提供重要平台。论坛期间,成立了河南省农牧产学研国际合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聚集了河南省多个涉农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服务单位和知名企业,联合“一带一路”国家涉农高校,以招收留学生、科研项目合作、产品研发并跟进国际合作企业的技术服务为抓手,与农牧投资企业合作建立科技合作中心,把技术服务拓展到国外,把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到国外投资的企业,力争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国家农业合作研究的共同体。举行了“国家动物免疫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并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国家动物免疫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进一步加强联合研发、技术转移、人员交流、资源共享,建立高效的产学研国际合作机制。河南农业大学和河南瑞琪澜农业有限公司签署了《共同推进撒马尔罕州农业产业合作的备忘录》,共同推进河南省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州的深度合作,助力河南农业大学以特色骨干学科带动整体实力提升,奋勇冲击“双一流”,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提供强力支撑,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更加积极、更加显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