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环境多么艰难,过程多么痛苦,定要将在陶校人员凝聚在一起,定要将瓷业教育这一团火再一次燃起......”10月29日晚,景德镇陶瓷大学简一学生活动中心座无虚席,作为景德镇陶瓷大学110周年校庆献礼剧目,校史话剧《陶大春秋》第三场演出正顺利进行。连日来,数千名师生通过现场和线上直播观看话剧,反响热烈。
春发其华,灵感初现
话剧《陶大春秋》由景德镇陶瓷大学胡菁慧老师任编剧,张爱敏老师任导演。34名师生共同参演。自2019年10月启动剧本创作以来,历时整整一年。
原创话剧的创作之路是艰难的,话剧要表达什么、如何表达,让胡菁慧陷入了沉思。在与学校领导、党委宣传部、团委、校史研究室等同事的几番探讨后,胡菁慧决定采用历史叙事的方式,截取中国陶业学堂创办到景德镇陶瓷学院成立时期的几个重要时间节点表现,着重展现中国现代陶瓷教育先驱们的矢志匠心。“抓住标志性人物,这样既能突出主线,又给自己留下了创作空间。”以史入剧,以剧明史,让观众在话剧中看到动人的故事、历史的真实、工匠的精神和文化的传承。
2020年3月,剧本初稿完成。随后广泛听取了学校老领导、老教师、校友,剧本创作专家建议,易稿20余次最终定稿。
演员的选拔、培训,对于话剧能否成功演出至关重要。积极性和责任感是导演的主要选拔标准。“不管演员的功底如何,能积极融入剧组,能坚持完成训练和演出是最重要的。”张爱敏根据演员的形态特征与话剧人物进行比对安排角色。在排练过程中,张爱敏会仔细观察每位演员的形态举止,并多次揣摩、探讨,最终达到惟妙惟肖的效果。
6月底,演员选拔工作顺利完成。但由于绝大部分演员没有表演经历,加上服装、道具、背景音乐制作……一切几乎都是从零开始,加上时间紧迫,话剧排演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朝耕暮耘,精雕细刻
从8月10日开始,34位师生演员陆续从家中赶回学校,在学生活动中心排练厅开始排练。有时排练从早上8点持续到晚上10点,演员们都咬牙坚持下来了。“由于演出需要,我和十三个演员要把头发剃光,一开始大家都不情愿,但经过导演的耐心劝说和一番思想斗争后,最后大家还是同意了。”在剧中饰演徐凤钧的徐建博说。
开学后,师生演员要上课、上班,每天晚上集训的时间就显得特别珍贵。大家深入了解年代背景,感知剧中人物的情感,模仿角色的肢体形态。想要抓住角色的形态特征绝非易事,扮演晚清时期的人物,对于他们说话的神态、语气以及礼仪都需要进行专训。每个动作都十分有讲究,必须反复的训练,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创作过程中,话剧团队还面临话剧背景音乐创作的重任,同学们缺乏专业的音乐知识素养,在背景音乐创作过程中,完全靠自己对于剧本的理解,在排练间隙,演员们拿起道具哼出旋律。背景音乐的创作磨合从暑期集训开始,演员们根据每次排练的情景感受,调整背景音乐的旋律。
如何确定角色的服装与道具,主创人员也花了不少心思。为了更贴近早期瓷业先辈们的形象,主创人员在校史馆和学校官网搜索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早期瓷业工人们的形象特征。辅导员齐乐在历史照片的基础上,结合导演与编剧对于角色形象的理解,绘制角色形象图,根据形象图搭配、设计服装与道具。
为了更好呈现舞台效果,还原景德镇陶瓷大学建校时期的情景,学校特意邀请了1958级雕塑594班校友王太升担任话剧的舞美设计。王老师已75岁高龄,在景德镇市京剧团从事舞美设计工作近50年。“能为校史话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感到很高兴也很荣幸,话剧《陶大春秋》让我回想起美好的读书时光。”王太升说。
由于话剧的时间跨度大,舞美设计工作并不容易。王太升决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意手法进行舞台设计,将“景德镇印象”、景德镇传统制瓷场景,以及传统的徽派建筑呈现在舞台上。在舞台表演上,采用多声部、复调式的表演手法,让不同时代人物在同一舞台共同发声,造成几代人共同办学的共进感,视觉、听觉的冲击力瞬间提升。
秋收其实,引人入胜
在全体演员及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师生们的期待下,2020年9月24日晚7时,《陶大春秋》在简一学生活动中心首演,观众的心情随着剧情的推进起伏不断,为命悬一线的时刻紧张,为国府定瓷的完成激动,为历任教师实业救国的决心感动。
《陶大春秋》紧扣瓷业教育发展主线,深入挖掘、创作陶瓷民俗元素,艺术特色鲜明。全剧贯穿陶瓷工匠乐曲、陶瓷民间习俗、陶瓷技艺传统、陶瓷民间传说等,力争还原早期瓷业的历史真实,将现代陶瓷教育和制瓷工匠精神等主题中实现多维度并举式推进。“窑里佬”“开红禁”“吃灰肉”“溜火”等景德镇陶瓷技艺传统中的专业名词也出现在话剧中,仿佛将观众带回了几十年前的景德镇制瓷场景中。
“校史话剧人物形象生动,引发了我内心很多共鸣。陶大如今建设离不开前辈们的努力,我们应该珍惜前辈们的付出,那是一种无法言表的感动。”设计艺术学院辅导员许文静在观看话剧演出后说。
“看完《陶大春秋》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校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现在良好的学习环境,努力学习,矢志成才。”陶瓷美术学院2019级陶艺专业王书遥说。
参演的师生演员们,对陶大拥有着深厚的情结。在剧中扮演刘金牛之妻的是信息工程学院耿健老师。“我17岁进入陶大学习,在陶大读书、成长、工作,作为一名陶大培养的教师,能有机会演绎陶大人的故事,我倍感珍惜,也为陶大筚路蓝缕的创办历程感到无比骄傲。”耿健说。
参与此次演出的贺飞和乔煜是景德镇陶瓷大学2020届本科毕业生,曾在2019年参演演话剧《雨花台》,深受师生的好评和喜爱。受《陶大春秋》话剧组邀请,他们当即决定返校参演。对学校的深厚感情和对舞台的热爱是他们返校出演的初心。“在学校110周年校庆之际,能够有机会返校表演一部关于学校百年历史的话剧,这也是代表校友们给母校的一份生日礼物。”
陶大师生、校友夜以继日的排练,浓缩成一部100分钟的话剧,它展示的是故事,是真实,是启示,是传承,是精神。一代代陶大人将在学校百十年艰苦创业、矢志不渝改良陶业的精神指引下,为弘扬中华陶瓷文化、振兴中国陶瓷工业薪火相传,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