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吉林省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政策解读
各高等学校:
现将《吉林省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吉林省教育厅
2020年11月26日
吉林省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精神,全面推进全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效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提升立德树人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切实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进一步完善吉林特色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促进课程思政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在所有高校和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建立健全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
——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体系。将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科学构建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努力形成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
——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发展。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统筹做好各学科专业、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统一。
——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加强示范引领,建设一批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高校、示范专业和示范课程(原省级学科育人示范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设立一批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教学团队,提炼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广泛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建设内容
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省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的正确思考,塑造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追求。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加强对《宪法》《民法典》等相关法律的教育学习,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深挖吉林高校优秀教师典型事迹,将以黄大年、郑德荣教授为代表的优秀教师先进事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深入开展“中国精神”系列主题宣传教育。以新时代伟大抗疫精神和蕴涵革命传统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联精神等为主题,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发扬不惧艰难困苦的革命精神,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将爱国情、报国志转化为刻苦学习、勇于开拓的实际行动,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四、建设任务
(一)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高校要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切实落实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强化育人元素,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育人要求,分别明确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重点。
公共基础课程要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课程,打造一批能够帮助学生增强体质、锤炼意志、提升素养、陶冶情操的有特色的体育、美育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涵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增加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类课程要建设一批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专业实验实践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注重培育学生的劳动习惯和社会参与意识的社会实践类课程。
(二)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各高校要结合本校学科专业特点,研究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探索课程思政建设内容、途径及有效载体,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全省高校对照《纲要》中的文学、历史学、哲学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教育学类,理学、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和艺术学类等学科门类课程思政建设要求,进一步细化目标。培养研究生的高校要结合学科特点和科研主攻方向,对研究生开展摒弃浮躁、潜心学业、勤于钻研的科学精神教育,将科研能力和科学精神有机融入课程体系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高等职业院校结合高职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情况,设置差异化的课程思政目标,挖掘培育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德育元素,将社会责任、爱岗敬业、团队协作、身心健康、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劳动竞技、文化传承、创新创造等元素和典型案例贯穿到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执行中,落实好分类推进相关要求。
(三)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规范课堂教学管理,强化课堂教学责任意识,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课程思政的核心,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课程教学考核评价。进一步完善教材管理制度,坚持学校党委对教材管理进行政治把关和总负责制,确保选用教材价值导向正确。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最大限度发挥其育人作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科学合理地把课程思政要求纳入评审指标体系,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育人作用,利用本土、本校红色文化资源,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马克思主义经典品读大会”“学习筑梦”行动、“青年大学习”“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
(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和水平。依托省教师教学发展联盟、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省“金课”孵化基地等平台,采取“省内外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等方式,面向全体高校教师有计划、分类别、多批次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专题培训,用一年左右时间,实现公共课教师培训全覆盖,用两年左右时间,实现专业课、实践课教师培训全覆盖。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活动中。
指导高校制订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提升计划,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组建联盟,建立常态化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研培训制度,充分利用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一流建设学科等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举办课程思政交流会、工作坊。支持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培育工作。
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依托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开展经常性经验交流和教学观摩活动。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要增强责任意识,主动承担课程思政建设任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线上课程思政优质资源在高校间共享共用。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开展教学教研活动,鼓励支持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五)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建设一批省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成立吉林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联盟,聚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着力解决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基础性、关键性、前瞻性问题。支持广大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加大对高水平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成果的推广应用,总结汇编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构建多层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进一步扩大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影响力。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设立课程思政专项课题,在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中优先支持课程思政类研究选题。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吉林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研究重大政策,指导全省高校开展工作。成立吉林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全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开展咨询服务与指导。各高校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教学工作校领导为副组长、有关部门和院(系)负责同志参加的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推进落实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统筹开展本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各项建设任务落地落实。
(二)夯实主体责任。学校党政主要领导为课程思政建设第一责任人。学校层面要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设立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管理机构,统筹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院系、专业层面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动全体教师尤其是高水平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工作,统筹推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任课教师层面要进一步增强育人意识,深入挖掘学科专业和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索和创新课程思政实施办法,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三)健全推进机制。省教育厅制定推进工作方案,并适时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开展指导和督导检查。加强政策协调配套,统筹高等教育资金,对工作开展成效较好的高校,在课程思政相关项目建设中予以倾斜支持。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建设计划,统筹各类资源,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力度,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各高校制定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请于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工作方案下发之日起30日内报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强化考核评价。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发布《吉林省课程思政示范高校课程指标(试行)》《吉林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指标(试行)》和《吉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高校指标(试行)》(见附件2-4),引导高校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建设。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双特色”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专业认证、专业综合评价、“双高计划”评价、“双万计划”评价等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教学名师评选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将课程思政作为重要指标。在省级项目立项、专家聘任等方面,对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突出的教师予以优先考虑。
附件
1.吉林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2.吉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指标(试行)
3.吉林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指标(试行)
4.吉林省课程思政示范高校建设指标(试行)
1.吉林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docx
2.吉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指标(试行).docx
3.吉林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指标(试行).docx
4.吉林省课程思政示范高校建设指标(试行).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