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力大学立足上海,放眼国际,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和国际合作的特色,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电力工程师。
立足办学实际,顺应产业发展需要,探索应用型大学建设的规律
一是着眼“为谁培养人”根本要求,注重开展课程思政,拓宽育人途径。学校抓住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契机,制定思政课创新计划,推进“一课一改革”,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开设了“能源中国”等课程,拓宽育人途径,丰富育人形式,让过去的“一言堂”变成大合唱,从“满堂灌”式教学变成互动和探讨式,让思政课更加有魅力,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将追逐个人梦想与实现中国梦对接思考。
二是着眼“培养什么样的人”目标导向,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培养能源电力人才。积极响应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制定实施能够体现国际一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具有电力行业特色和先导作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评价-反馈-改进”的工作闭环,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实施“电力菁英人才计划”,建设助力国际先进电力产业发展的一流本科专业群,引入电力科技界和产业界顶级专家智慧,多种方式参与“电力菁英班”专业规划和实施推进,健全学校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国有大型发电集团等行业骨干企业紧密协同机制。
三是着眼“如何培养人”工作方略,顺应产业发展新趋势,建设一流本科专业群。面对行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和产业集群效益突显的客观现实,学校探索建设一流本科专业群,塑造助力国际电力产业发展的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深度整合电气、能源动力、电站自动化等优势专业资源,建设以“联动、融合、共享、自主、创新、多元”为特征、助力国际先进电力产业发展的一流本科专业群。通过汇聚国内外顶级教学师资,建设电力领域一流教学资源,开办具有行业发展前瞻性的新兴专业,并形成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创新电力产业人才培养机制。
以质量为核心,强化内涵,探索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发力点
一是打造特色人才培养平台。搭建全球领先教学资源平台,成立由校内教授和行业顶级专家组成的教学委员会,负责专业规划、制定培养方案、审核教学大纲等。通识课由专业群打造文理融通的专属课程,如《电力经济学》等,并在国内国际顶尖网络课程先进教学理念和内容的基础上,建设一批骨干核心课程;专业课全部搭建国际领先的企业实训平台,并在专业群内逐步建设跨专业交叉产业实训平台,共享培养资源。
二是打造一流师资队伍。严格把关教师选聘,突出师德师风导向,突出创新应用型能力需要,优先选聘具有科技应用和创新一线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严格评价考核。所有校内授课教师必须是教授或是主持国家级项目的副教授;校外授课专家包括具有高级职称的行业知名专家、国内“双一流”高校与专业知名教授、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海外名师。采用“1+1”模式,为行业专家配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校内教师作为教学助手。
三是推行学业导师制度。建立由高级职称教师、企业家、劳模组成的学生学业导师团队,强调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并重的指导原则,分层次做好修身、学业、创新创业三个方面的指导,采用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相结合、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相结合的模式,共同培养德才兼备的电力菁英。
四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复合型高层次电力人才。中国在海外投资及建设的发电厂、电网项目已仅次于高铁成为第二大热点项目。学校为“走出去”电力企业进行涉外骨干职员的专业交叉复合培训,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在建大型电力项目培训本土的电力骨干技术人员。近两年来,已有印尼、波兰、巴基斯坦、蒙古、老挝、缅甸、俄罗斯、马来西亚、孟加拉国、尼泊尔、越南等十多个国家能源电力管理部门的官员、电力骨干企业管理人员、待上岗电力技术人员总计约300人相继到学校参加长、短期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