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会游泳的人看见也会伸手帮助。”上海建桥学院物流管理系大一新生杨江龙这个冬天见义勇为,跳入校园河中救下一名溺水同学。在第22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之际,刚刚成为“上海市公益基地”的上海建桥学院举办师生表彰大会,共900多名弘扬雷锋精神优秀师生被授予学雷锋金、银、铜奖项,其中杨江龙这样的学雷锋金奖获得者达46人。
这一评价、激励和导向机制,也是高校思政育人成果之一。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像公办高校一样“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实现全覆盖之后,又如何做出特色,形成共享?
教学改革逐层递进
相较于公办高校,由于办学基础、经费来源、师资队伍和生源质量等方面的差异,民办高校推进高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面临更多困难。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结合学校特点办出自己的“思政特色”?
“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杉达胜祥商学院结合商科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大量案例分析、展开问题讨论的教学特点,让教学改革逐层递进。杉达胜祥商学院副院长陈淑贤表示,在面向大四学生开设的《商务流程综合实训》课程中,有一道“如何定义成功的企业”的选择题,老师为明确学生的选择重点,特意设计成了单选题。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学生们选择了“诚实守信、社会责任感、员工热爱”等标准。“这从一定侧面也能反映出,课程思政建设对于提升学生品德和素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大学生们有粉丝,建桥学子有“锋丝”。走在校园中心的雷锋像前,校党委书记江彦桥表示,学校连续16年评选“雷锋奖”,通过不同阶段教育,将雷锋精神融入学习活动和第二课堂,也融入在校师生正向评价长效机制。针对毕业班学生,培养“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
“教师思政”传帮带
师资队伍也是制约民办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重要瓶颈。据不完全统计,上海17所民办高校的思政教师普遍数量不足且流动性大,部分思政课程以大班化传统面授为主,仍需大量外聘教师等,这些都在整体上削弱了民办高校思政办学水平。
在上海市民办高校党工委领导下,建在上海杉达学院的上海民办高校思政课师资研修基地定期举办思政课教师研修班,通过教学竞赛辅导、社会考察、研讨会等,在交叉融合方式中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以内容各有侧重的辅导报告满足不同学员的个性需求。
“上的课要让学生心服口服,那就要说理,首先说服自己,然后说服学生。”讲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教师——同济大学杨小勇教授在谈到他的“授课经”时说。从2018年起的3年内,基地共举办了8期研修班,参训教师达193人次、线上研修超过1700人次。
建构线上协同平台
聚沙成塔,聚力高效。依托上海杉达学院的上海民办高校思政类课程协同中心,充分运用慕课手段,深化线上教育与线下教学融合。协同中心整合沪上民办高校的优势资源,针对思想政治类课程、“中国系列”课程和综合素养课程等三大门类课程建设了在线课程。
目前,通过一、二期建设,共有上海杉达学院、上海建桥学院、上海师大天华学院等5所民办本科高校参与课程建设,先后完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审美》《奉献中国》和《英语电影赏析》等15门慕课,今年春季学期前陆续上线运行。主授思想和道德修养的“思修课”已累计有6所学校选修,累计选课1.1万人。
民办高校“抱团共享”办思政,才能开门引智、教学相长。上海师大天华学院连续多期举办的上海市幼儿园园长研修班,既成为本校外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平台,也成为幼教师德师风的教师教育平台。学校学前教育学院院长滕薇表示,针对学龄前幼儿教育共同培育“准教师”,学院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确立“三有十能”的人才特色,“眼中有孩子、心中有方法、手上有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