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新“多层分类、多证融合、互通共享”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
模式
坚持立德树人,立足数字创意产业岗位群,以工作室为平台、真实项目为载体,构建创新的“多层分类、多证融合、互通共享”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达到培养数字创意产业急需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见图3)一是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大师、名师和教师联合传授,组成群内不同专业的分类别多层次的教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大师工作室,实现60%的学生在教师工作室培养,20%的学生在名师工作室培养,20%的学生在大师工作室培养的分层教学,按梯队分层次培养成长型人才、卓越型人才和拔尖型人才。二是开展“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推进“赛证融通”和“书证融通”,根据数字创意产业行业的实际,制订与相关岗位的技术技能标准。三是实现专业群内平台课程的共享和技术技能平台的互通。构建“数字技术+艺术设计+数字营销”的层级式课程体系,开设共享平台课、分立核心课和互选拓展课,实现专业群内平台课程互通,最优化群内课程资源。建立粤港澳高校融媒体中心、数字技术协同创新平台、数字化产品设计研发中心、虚拟现实展示与电商网络营销平台和名师大师设计工作室五大技术技能平台,实现平台的对接和互通。
2.多模块、分类别将工作流程和岗位技能转化为课程内容
根据数字创意产业人才结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等,围绕工作室优化教学组织形式,以工作室为平台、真实项目为载体,以多模块形式,按照数字创意行业标准,联合企业行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将工作流程和岗位技能转化为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能力确定模块课程,进入不同专业的工作室学习,由教师、名师和大师组成教学团队实施项目教学。一是教师通过讲授共享平台课和分立核心课,让学生进入基础模块学习,培养成长型人才;二是名师以高水平项目、校市级创新创业项目和国内竞赛项目为模块,培养卓越型人才;三是大师通过高精尖项目、省级创新创业项目和国际竞赛项目为模块,培养拔尖型人才。通过多模块、分类别的培养,使学生在产业链上找到自己的优势岗位进行精准提升,满足岗位的就业能力,提升学生进入工作角色的适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