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借鉴协同发展理念, 破解乡村振兴难点
在我国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 由于国家资源的配置及基础设施设备等的投 放向城镇倾斜,导致了乡村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状况。 在当前乡村振兴战 略实施过程中, 同样也出现优势资源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基础条件好、振兴成效 明显的“强势乡村”流动的倾向,其结果趋向是“强村越强、弱村越弱”。尽管 在一个相对的时间维度内, 某个区域乡村振兴的 GDP 总量得到了极大提升,但 是区域内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更为加剧。 项目设计在指导思想上以习总书记关于“考虑闽东的脱贫问题不能不考虑畲族 问题”为根本依据,借鉴当前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协同发展”理念,着重关 注、帮扶“闽东偏远畲汉乡村”这个“关键少数”群体,发扬“滴水穿石”精 神, 在促进闽东社会的“弱村”与“强村”协同发展、乡村与城镇协同发展、畲族与汉族共同繁荣作出了应有的努力。
(二)育训并举 “志智双扶”,着力补足“人才短板”
项目卯定区域发展难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教学体系,育训并举 、 “志智双扶”,通过《闽东特色偏远畲汉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践推广,切实解决社会民生问题。偏远畲汉乡村发展困难的共性就是人才特别缺乏, 由此带来了文化自信、产业升级、资源的有效转化利用等方面的一 系列问题,项目实施牢牢把握“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原则, 以“滴 水穿石, 久久为功”的精神,锲而不舍地为偏远畲汉乡村培养了一大批多元、 多层次的人才,并着力解决人才培养输送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助力“弱鸟先飞 ”。
(三) 打造“宁德模式”,树立推广示范标杆
项目创造性地把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与促进铸牢民族 共同体意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实施过程中的畲汉文化、产业和教育等 方面的深度融合,注重畲汉不同乡村成功案例、先进做法的交流和借鉴,尤 其注重地域特别偏远、发展特别困难乡村的帮扶工作,有效促进了民族融合 与共同繁荣、共同进步。项目立足闽东的实际社情,着力把自身打造成推进 宁德市创建“全国乡村振兴样板区”过程中攻艰克难的“样板方案”,创造性 地开展助力弱势偏远畲汉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的实践探索,创 新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乡 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方面,为其他民族区域的乡村振兴路径选择提供了可借鉴
的示范案例。